欢迎来到伽立实业官方网站!

返回列表页

造纸术:历代中国纸的发明历史著述

纸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。人类多少年来阶级头争和生产斗争的知识,无比丰富的文化名著,悠久长远的历史遗产,都因为纸的发明和应用,得到很好的记载,交流和保存。此外,纸的作用,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。


在今天,纸是人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纸的用途又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文化生活的范围,和工、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。例如,在化学工业方面用的有纸袋纸、电解石棉纸、感光纸、感光器材包装纸、耐酸碱过滤纸、橡胶纸,轮胎包装纸等;同时,纸和纸板在科学实验和国防军工方面也有它极共广泛的用途,所以造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。


史前时期,我国古代人民在没有文字之前,是用结绳纪事或石、植树以助记忆,到了原始公社末期,才逐渐出现文字。到了三千年前的商朝,初期刻字在书、石、木、竹,继而用漆在竹、木简上书写。春秋末年,书写材料出现。


国外古埃及人用尼罗河畔的纸草,印度人用树叶,巴比伦人用泥砖,希腊人用陶器等书写材料。


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是对全世界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。

早在公元前一,二世纪,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纸了。


到了东汉和帝时期,宦官蔡伦任“尚方令”(皇室手工业作坊负责人),他吸取了前人和皇室作坊中能工巧匠的生产经验,总结提出用树皮、麻头、破布和鱼网作为原料造纸,对我国造纸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猷。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建安时期(公元196-220年),有一个名叫左伯的人所造的纸,已经达到了“研妙辉光”的水平。


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,我国造纸术有了很大的发展,在原料方面,造纸工人就地取材,不仅利用了北方的楮皮,附方还使用了藤皮造纸:在纸的品种方而,更出现晋武帝司马炎时的侧理纸,齐高帝肖道成时的凝光纸,以及红笺、四色笺和桃花笺等新品种。


在纸的加工方面,为了保护名贵书画,述发明了“入潢术”,经黄柏染纸,除主要是防止虫蠹外,非把纸染成了黄色,成为金世界最早的颜色纸。


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:造纸业发展的极盛时明,主要表现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(1)当时造纸业已遍及全国各地,唐朝主要的产纸地区,有越(浙江)、蜀(四川)、韶(广东)、藩(山西)以及江苏扬州和江西临川等地。

(2)由于产纸地区遍及全国,使用的造纸原料也多种多样,纸因原料而命名的有麻纸、藤纸,竹纸、苔纸、香树皮纸等。

(3)纸以产地而得名的有:宣纸(安徽泾县唐时属宜州)、蜀纸(四川)、六合纸(江苏扬州)、广都纸(四川双流)等。

(4)随用途而得名的有:笺纸、窗纸、印纸、法纸、火纸和软纸等,

(5)纸因人而得名的有:薛涛笺(深红色),谢公十色笺(深红、粉红、杏红、明黄、深青、浅青、深绿、浅绿、铜绿、浅云等十色)。

(6)在加工纸方面,更有背绫金花纸,金花五色绫纸,金花罗纸、鱼子纸、流沙纸、斑石纹纸、鱼笺松花笺、桃花笺等。


到了宋朝,竹子更是普遍使用的造纸原料,此外还用桑皮、稻麦草造纸。宋朝出现纸的新品种,有六合幔麻纸、川麻纸和茶衫子纸。北宋初期在益州(四川)地区发行的“交子”(纸币)是全世界最早的钞票纸。加工纸更有椒纸、澄心堂纸和金粟笺纸。


元明以后,纸的应用虽日益广泛,但在造纸技术上并无重大改进,基本是沿用唐、宋归法生产。在这里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明朝宋应星编撰的《天工开物》一书,将造纸列为“杀青第十三”一章,内容以竹纸为主,从砍伐到成纸言之颇详,并有插图说明,实为难得的技术历史著述。


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旧中网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政治上腐败经济上落后,使我国的造纸工业陷人困境。清朝末年,海禁大开,洋纸趁虚涌入。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,更使我国造纸工业处于一蹶不振的悲惨境地。
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我国造纸工业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,才获得了新生,纸和纸板的产量逐年稳步上升,从1949到1977年增长达30倍左右。但我国造纸工业的底子差,近十来年又受到林彪、“四人帮”的严重破坏,和世界上造纸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,在产量、质量、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。因此,我们必须加快步伐,克服生产中的薄弱环节,为使造纸工业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满足人民文化、生活的需要而努力。


伽立实业牛皮纸

免费申请价值198元的精美牛皮纸样册!

专注研发、规范生产、用心服务

联系伽立联系伽立
咨询热线 13925795720

版权所有:东莞伽立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本站是牛皮纸厂家,提供详细的报价,齐全的产品信息备案号【粤ICP备10055206号-2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

QQ咨询

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技术解答服务

咨询热线

13925795720
13925795720 7*24小时服务热线

添加微信

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
返回顶部